查看原文
其他

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

管建华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点击上方“音乐名师大讲堂”即可关注


作者介绍

管建华教授在我国当代音乐学界具有较高学术威望,是一位极富创造性思想的学者,他在东方音乐/世界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为我国音乐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内容提要该文对“太空时代”的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以及对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的提出,以及音乐人类学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本文指出,太空时代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从非西方音乐研究到世界各种社会、国家、民族、族群音乐的全球视野的研究,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提供了重要音乐文化资源和学科基础。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出现是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超越20世纪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该文描述了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音乐教师需要对音乐人类学学科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其学科理念和成果,有力促进音乐教育全球化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太空时代;多元文化;多元论哲学;音乐人类学。


❀21世纪初,中国在空间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可以说是具有新的时代的象征意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时代在中国到来。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七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大进展。

太空时代作为新的科技文明的象征,它将开启人类精神文明或文化哲学的哪些方面?太空时代对音乐教育意味着什么?

回顾20世纪初,那是欧洲的以制造业为标志的工业文明进入中国,其音乐是以交响音乐的制造为标志,成为20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或音乐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目标。其音乐教育伴随着欧洲工业技术文明的哲学即普世的文化哲学或普遍主义哲学为标志,欧洲音乐教育体系成为国际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它象征了中国农业社会“非科学音乐体制”转为工业社会的“音乐科学体制”。这也是世界及中国所接受的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启蒙;这种文明的基本原则是竞争、主宰与控制,它最核心的关键词即:制造业技术、普世标准或普遍主义哲学、世界最高级的音乐(交响乐)。音乐教育是音乐作为美育的审美哲学为标志和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建立的音乐学为学科基础。

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到太空时代,太空成为美苏争夺的科技领先发展的空间,美国在航天飞机以及一系列空间技术使其成为太空时代的争先者。但从政治意识形态、世界经济、文明生态等方面来讲,世界已经处于一种多元文化格局。太空时代文明是一种星际视野,人类拥有一个地球,国际社会认为: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是决定地球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将太空文明视为自工业文明以来中国所要接受的第二次启蒙,这种文明是强调相互尊重与平等,它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交往与对话,正如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所言,要用谈判对话代替战争,它最核心的关键词即:信息业技术、多元论哲学、世界多元文化的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的文化工业和世界多种文化的音乐),音乐教育则以实践哲学为标志,即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文化实践活动和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Musics,复数)为基础建立的音乐人类学为学科基础。

21世纪初,在中国进入太空时代,它所面临的社会文化语境和音乐教育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领域的重大进展。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前,中国大陆约有五所院校实施世界音乐的教学(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然而到了2008年,已经有80多所院校开设了世界音乐课,2009年计划开课的将有十多所院校,是2000年前的十六倍。是何种原因直接促使了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快速地进入中国?它是否代表着中国音乐教育将接受第二次启蒙吗?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的学科基础是什么?


一、 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2000年12月8日,在北京大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大厦二楼,举行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两百多名专家讨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会议,其中也包含了音乐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讨论。在会议上,笔者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周虹教授介绍了教育部代表团2000年9月23日至10月7日赴美国考察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教育部基础课程中心主任刘坚介绍了教育部组团于2000年11月6日至22日赴德国、法国考察基础教育政策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张华博士作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趋势的报告。

笔者注意到在以上报告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而以人为本,包含了人文、文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如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机制的变化:①从评价学业成绩到综合文化素质;②从量化评价到定性的分析把握;③从鉴定、选拔评价到鼓励与创造性的评价;④从单向性评价转向多元性,交互性评价;⑤从综合性评价转向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方面:

① 教师致力于学生成长(认知能力、动机、差异)能力的评价;

② 教师致力于学科交叉,或多学科思维教学能力的评价;

③ 教学从指导、监督学生学习转向激励者、思想者的能力评价;

④ 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应学会利用社区资源及责任感能力的评价。

在德国和法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两个国家都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本国的民族精神,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宪法教育学生信仰上帝、自尊自重、终生学习、合作交流。法国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民主、人权、自由的价值观,推崇自尊、真实、诚实以及尊重他人和懂得人的尊严的思想。德国一位大学校长认为,他们学校的格言是:学习外语是学习他人的语言,学习他人艺术是更好理解他人思想情感,更好地认识他人是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任法国科学院院长的天文学家说,当代法国为什么对人文、语言关注?因为有了人文、语言,我们就知道怎样修辞、怎样有条理以及怎样向别人表达我们的观点,加强彼此的对话与沟通,这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能解决武力或拳头不能解决的问题。人文精神不仅包括人文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也可以显示人文精神的追求。

21世纪是新的经济包括知识经济,非物质性经济,强调智力的原创性,而不是物质的积累。20世纪70年代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的学习是一种为了智力发展的卓越性的理科学习,而今天的发现学习的目的是一种人的本性、天性与人格完善的学习,是面向人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学习。以前学科结构的学习理念是以普遍性发现学习的模式,它忽略了不同的人,而当今的学习重视每一个人或文化都有自己的学习和发现的方式。国际化的课程式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多学科综合化,突破和超越传统科学的学科知识逻辑分类,这种分类需要有三个突破的超越:

①目前的课程分类体系由18世纪孔德建立起来的,它强调对自然、社会的有效控制,今天,它必须转面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②普遍主义哲学或“普遍真理”推行一种话霸权,表达为知识的价值中立,以一种科学文化来代替多元文化,压制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③分科主义的课程体系,是分析方法的结果,用启蒙运动的话讲:“分析是盲人的拐杖,可以用拐杖走遍世界”,然而,分析注重局部,用分析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教育的课程,势必将世界与教育、人与教育相割裂或相分离,而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格就是一个整体。因此,如果将各种知识和人、人文、文化整体的分离,忽视了人文、文化对人发展的作用,这就是21世纪如何超越20世纪的问题。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课程观、教育观与价值观的变化,因为评论教育的过程就是价值判断的过程。

以上所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界背景和思想,总体上是和本文开始提出的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太空时代所强调相互尊重与平等、交往与对话等基本原则是完全相一致的,这是音乐人类学世界观的基本原则,也是本文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处太空时代的哲学基础。

对于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实际就是为21世纪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塑造方式的问题,用笔者本文开始所提出的概念,也就是在“太空时代”或“地球文化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与整个世界联系方式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音乐教育中就是自我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问题。


二、 中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多元文化音乐 

❀21世纪初,首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然后便影响到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特别是高等师范院系课程的改革。因为,课程、教材、教师里三位一体的,改革缺乏其中任何一环,都不可能取得进展,好的课程必需有好的教材,以及好的课程实施者———教师。

在音乐教育领域,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出现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然后再影响到高等音乐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以下摘要中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的相关多元文化音乐和艺术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包含了“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包含的内容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在课程目标的“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包含了“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在内容标准中,包含了“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包含了“5.教科书的编写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注意吸收是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所选曲目中,应包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创作和80年代以来优秀的新作品。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适量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以上音乐课程标准内容引自《音乐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在教育部专对教育同组织编写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也作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背景的描述。如“在国际组织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里有哪些特点?我们应做怎样的参考与借鉴?”的问答中,提到了“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部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含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含了东西文化。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合贯通。最后,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第十章,作了题为《标准》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比较。”(以上音乐课程标准内容引自《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如“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引自《艺术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鉴于基础教育课程音乐标准的出台,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部委托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称《课程方案》)、课题组在对国内外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课程方案》现将广泛征求意见和我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课程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实施。

2006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体艺厅[2006]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课程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4]12号的要求,我部组织专家组,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我部关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各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我部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课程纲要》列出的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列出的必修课程为准,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各校应《课程纲要》的精神制定。

《课程纲要》列出的教学基本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排列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安排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纲要》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各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以上内容引自教育部网站)。

《课程纲要》其中包含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译作。以下仅将第一部分摘要如下: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外国民族音乐》是近现代得以发展的一门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新兴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获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以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以此来分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特点。

2. 在比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3.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多种多样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现系法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音乐文化奥秘的志趣、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特性。扩展学生的全球文化视野,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能力。

5. 在教师的教学示范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关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习惯,逐步掌握中小学了有关外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上内容引自教育部网站)。

《外国民族音乐》的提法还有十分值得商榷的方面。第一,上述文中课程目标的表述有:世界文化视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这与“外国民族音乐”的提法自相矛盾;第二,这与“西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并列在概念上也相重叠;第三,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中国音乐是“外国音乐”还是“中国音乐”,中国的钢琴家、小提琴家是“中国音乐家”还是“外国音乐家”,在太空时代全球化过程中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裔的“中国音乐”或美国的非裔的“非洲音乐”是否值得关注?它是否也是当今世界文化变化,就像中国“新音乐”的融合变化,我们是否把这些音乐称为外国音乐?中外音乐的地理边界如何划定?第四,目前美国和欧洲的相关课程概念都是“世界音乐”,我们中国称为“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理由是什么?


三、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以上我们对21世纪初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情况作了一般性地概述。从学术背景来看,中国高校的音乐人类学学科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建立是最具有实质性推进作用的。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阐述的是音乐人类学与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究竟有何关系,它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何显得如此重要?最简捷的回答是: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音乐人类学早期是以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开始的,它主要研究非西方音乐文化,再经过音乐民族学发展到音乐人类学,其学科视野由非西方扩大到全球社会各种现代和各种文化的音乐,其中也包含了西方自身的音乐(学者们称之为自己家园的音乐人类学),它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学的研究领域,也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打开了广阔的视域,也可以说是本文起始提到的太空时代教育改革与哲学的效果历史。

音乐人类学提出了人类音乐与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关系就象哲学家维持根斯坦提出的是一种家族相似性,人类不同文化的音乐不再是以“先进”与“落后”来划分的,它们是人类音乐的不同家族。早在20世纪60年代,音乐人类学家就用音乐(Musics)的复数来表达文化的多样性,后来Musics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通用表达。

音乐人类学将音乐作为文化现象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看待,由于多样性的表达,也形成了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不同音乐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文化价值是平等的,这就奠定了不同文化音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这正好顺应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太空时代的哲学精神。

在美国高等院校中,教授世界音乐课程的都必须是音乐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的博士。它不仅仅是传播世界音乐文化的知识和音乐多样化表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新的认识音乐世界的方式以及多元文化音乐的世界观。

在中国,也可以看到,音乐人类学学科对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起到很大地推动作用。如目前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人员是学习过音乐人类学课程的,正如以下我们要谈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重点院标,都是音乐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科的重点院校。

2.音乐人类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重点院校

(1)中央音乐学院 该院是中国世界音乐教学实施最早的院校之一,陈自明教授和俞人豪教授在1995年就出版了《东方音乐文化》一书。1996年9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议,重点讨论世界音乐的研究和教学,这也是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研究和教学的首次全国性的会议。2005年9月2日~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2005年10月17~21日举办了第一届“中非音乐对话”让中国了解非洲,非洲了解中国,2007年5月14日~6月1日,举办了民族音乐学讲习班,邀请了著名音乐人类学家B内特尔、佳美兰音乐家玛珊姆、华裔音乐人类学家郑苏以及国内音乐人类学家,2007年11月6日~9日举办了世界音乐周暨第二届“中非音乐对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英国剑桥丘吉尔学院的跨文化音乐学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尼日利亚的欧巴米阿瓦洛大学、美国威士利安大学、俄亥俄大学,加利福尼亚的阿兹塞太平洋大学,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30多位音乐学专家参加了会议。2007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获得了教育部重大项目招标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2008年11月1~4日中央音乐举行了“中芬音乐对话”,举办了九场学术研讨会和讲座。

(2)中国音乐学院 在1964年~1965年,中国音乐学院就开设了亚、非、拉音乐,由沈知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讲授印度音乐,安波讲授越南音乐、马可讲授印度尼西亚音乐、赵佳梓(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讲授日本音乐。当时有准备成立东方音乐系的设想,但由于安波、马可两位院领导去世,“文化大革命”的来临,该设想就此消失。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学院一直也是国内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的一个研究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世界音乐课程,21世纪初又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2004年,樊祖荫)和“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2008,樊祖荫、谢嘉幸),并召开“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2006年9月11~22日,著名音乐人类学家T·赖斯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了“我们为什么要重建民族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现状”。另外,经国务院、外交部、北京市政府批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投票通过,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由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承办。201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国内外专家将围绕“和谐”概念从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进行,研讨如何以音乐的和谐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人群之间的平等与交流,以此推动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和谐(依照国际惯例)大会将分几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国际音乐教育学院七个委员将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沈阳、开封和青岛召开主题研讨会,为期一周。第二阶段,在北京举行大会,并同时举办近百场的学术研究会和四十场音乐会。

(3)中国艺术研究院及音乐研究所 该研究所也是中国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0日,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安东尼·西格作了“音乐和舞蹈人类学:关于表演人类学的研究”的报告,2007年9月25日,作了“苏雅人———音乐中的宇宙观与社会价值”的讲座,同时,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李海伦作了“西方舞台上的亚洲音乐的讲座”,2008年10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举办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欧洲及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汇聚一堂,就双方共同关心的文化多样性,文化管理与创意产业,传统与现代性,中欧跨文化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且有创见的对话,今后每年将分别在欧盟和中国举办此项活动。

(4)上海音乐学院 该院也是中国音乐人类学及世界音乐教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该院还建立了东方音乐学会、东方乐器博物馆。2005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的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成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由洛秦教授担任。2005年1月~2007年12月完成了建设第一个节点,2008年1月起开始第二个建设点(2008.1~2010.12)在第一个节点中,主办的国际性会议有:

“黄土高原多元音乐文化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乐器学会议———挑战与反思”;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东亚音乐研究国际研讨会”。

在关注社会与重大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

① 与香港鄂伦春基金合作,拍摄音乐纪录片《森林的回忆》;

② 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③ 与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作《中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

④ 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录制系列音乐纪录片《海上回音》;

⑤与市政协合作举办“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8年9月27~29日,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组织的第一期“音乐人类学讲习班”,在南京师大音乐学院开办,有八位专家参加了讲习班的讲座。本着“宣传音乐人类学学科观念,培养年轻学人对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参与”的初衷,采用“专家演讲和对学生论文点评”,以及“自由互动交流”的方式,此次讲习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参与人数二百多名教师和学生。

(5)福建师大音乐学院 福建师大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世界音乐的师范院系。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教授作为中日音乐比较学会的负责人,促成了多次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付会的召开:如2001年11月在日本冲绳举办的第四届,2008年12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五届,2005年9月在湖南师大举办的第六届,2007年9月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七届。此外,他还促成了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行:如2005年10月第10届在福建武夷山举行,2006年9月第11届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2007年1月在韩国永东举行。2006年12月20~22日在福建师大召开了《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会》会议中,国际民间音乐学会的秘书长斯蒂努·威尔(澳大利亚)在大会作了《多元文化主义: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和民族音乐学》的报告,其中讲到: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作为一个真正国际化、文化多样化的组织,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担负起通过研究和促进音乐传统多样化,增进不同国家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从而促进全球一体化的责任。

(6)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 2002年~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完成。该项目研究历时四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础研究,包括资源库建设和理论构架的设计和制作;第二层面是理论研究,包括写出一批具体专题研究的论文、专著。以及组织翻译世界音乐文化教育的教材及论著;第三层面作应用性研究(如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及师资培训)和总结评估工作。该项目在2004年10月16~19日举办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参与会议的有十多位国外专家和20位国内专家。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麦克·菲尔森作了“提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的报告。会议期间举办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培训班,美籍华人郑苏教授和张明坚教授,麦克·菲尔森专门为培训班作了讲座。在该项目期间,邀请了研究阿拉伯音乐的专家日本水野信男教授作了四天世界音乐的讲学,斯里兰卡林娜博士教授了塔布拉鼓(时间共两周,分两次)、印度舞蹈专家金珊珊作了一周印度舞的教学。2007年9月在南京师大召开了“世界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这次年会的最大特征是教师(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参与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讨论。

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和音乐人类学论著的出版

21世纪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和音乐人类学论著的出版其数量和质量都超越了整个20世纪。特别是音乐人类学论著的出版,它将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料以及理论基础。以下列出的著作是可以作为中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重要资源的。

《音乐与文化:音乐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洛秦西泠印社2001

《街头音乐: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洛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萧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罗艺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世界音乐人文叙事》洛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管建华南师大出版社2002

《音乐人类学导引》管建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贝叶礼赞:傣族相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杨民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译著,中学教材)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

《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译著)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

《世界音乐》(译著,大学生公选课教材)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

《世界民族音乐》王耀华王州人民教育出版2004

《田野萍踪》萧梅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饶文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世界音乐文化教程》张谦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管建华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

《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管建华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2007

《世界民族音乐地图》陈自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与上帝摔跤》陈铭道民族出版社2005

《人的音乐性》布莱金著马英君译陈铭道校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张伯瑜等编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汤亚汀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学无畏知无涯-释论音乐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洛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音乐民族志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汤亚汀著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结  语

❀21世纪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音乐人类学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还没有广泛地被中国音乐教师们所认识。另一方面,音乐人类学家们也还没有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上。但在美国,音乐人类学家们经常在音乐教育或音乐教师的杂志上发表相关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文章,并举办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培训班。在我国,这种学术学科资源明显还没有互动起来。也可以说,在这种互动空间方面,中国音乐教育界与音乐人类学者之间还有极其广阔发展合作的空间和潜力。

附录

❀全国开设世界音乐课的院系(到2009年,将有一百所左右)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上海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讲座,2009年开课)

北京戏曲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厦门大学音乐学院

厦门大学陈嘉庚学院音乐系

福州大学音乐学院

福建泉州学院

福建闽江学院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大学公选课)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南京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课)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徐州)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系

宿迁学院音乐系(2009年开课)

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开课)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兼大学公选课)

南京农业大学(公选课)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公选课)

泰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明年开公选课)

南京邮电大学(公选课)

南京审计学院(公选课)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2009年开课)

安徽桐陵学院音乐系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2009年开课)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贵州黔南师范学院音乐系(2009年开课)

贵州毕节学院音乐系(2009年开课)

贵州遵义师范学院音乐系(2009年开课)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石家庄学院音乐系

河北科技大学(公选课)

河北经贸大学(公选课)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公选课)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洛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兼公选课)

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湖南吉首大学音乐学院(2009年开课)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桂林高等旅游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座,2009年开课)

海南琼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工商学院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西藏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座,2009年开课)

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

台湾艺术大学

台湾大学

中国文化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讲座)

台北教育大学

台湾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

台湾东吴大学

台湾领东科技大学(讲座)

台湾中央大学

台北师范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香港大学音乐系


原文载:《音乐艺术》

  2009年第 1期   


往期回顾

🔗【精彩回听】周全|“音乐基础理论(中英双语)

🔗管建华 I 中华文化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

🔗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中国范式”

🔗会议通知转发|管建华学术思想研讨会

🔗音乐论文的分类考察——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二

🔗【精彩回听】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及演奏与教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